搶抓產業變革新機遇積極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搶抓產業變革新機遇積極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2-22 點擊:次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浦東“要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其實早在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就已經提出了“搶抓戰略機遇,勇立改革潮頭,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的要求。
策源指策劃、動議、起源,原始指本始、最初、發源,都有“第一”和“率先”的內涵。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看,核心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并需從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這三個著力點進行發力。
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
從變革對象、發生機理、表現形式和影響來看,科學革命是科學思想的飛躍,源于現有理論與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沖突,表現為新的科學理論體系構建和科學發現,這將導致科學思想、理論和認識的變革,提高了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也為進一步改造客觀世界奠定新的知識體系基礎。技術革命是人類生存發展手段的飛躍,源于人類實踐經驗的升華和科學理論的創造性應用,表現為技術的集群式發明與革新,這將導致重大工具、手段和方法的創新,提高了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也為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奠定了新的技術體系基礎。
科技革命的發生取決于現代化進程強大的需求拉動,源于知識體系和技術體系的革新和突破。近代以來,科技創新發揮著重要的策源作用。在經濟發展中,社會會對某些新興領域提出強烈的創新需求。在成熟的市場機制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下,新需求會吸引科學家和企業家關注,導致社會投資顯著增加,進而帶動科學技術進步。
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和源泉,其周期遠長于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周期,需要基礎研究的長期積累。新一輪科學革命的到來可能為時尚早,但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特征是智能化。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促進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科學、技術、工程、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交叉融合的特征越來越明顯。
回顧歷史,主要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強調貿易、工業、技術到重視基礎科學和源頭創新的發展過程。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也伴隨著大國興衰和國際競爭格局進行了大調整。中國經歷了從技術引進為主向創新引領為主的戰略轉變,若能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將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以上海為例,上海2019年人均GDP為2.28萬美元,已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位列2021QS亞洲大學排名前十位。未來十五年,上海有條件抓住機遇,依托科教資源密集優勢以及國際科創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承擔更多國家使命,更好發揮長三角、長江經濟帶龍頭帶動作用,以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創新突破,帶動和推進全面創新,建設好世界科學與教育中心、創新及人才高地。
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總量增長很快,但要實現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大幅增長”的預期目標,仍要解決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的問題。地方與企業要更加重視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建立寬闊通暢的社會資金投入科學研究渠道,并建立促進地方與企業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進行投入的有效激勵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就地方和企業而言,要把握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加強對科技前沿趨勢和科技創新范式變革的研判,選準科技創新優先領域和“賽道”,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統籌部署。在不具備或失去“源頭科學”創新機會的條件下,應將科技創新的焦點引導到“源頭技術”創新機會的動態識別、前瞻選擇和系統布局上。
對已有傳統或主流技術產生顛覆性效果的技術創新,既可能是全新技術,也可能是基于現有技術的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創新及創新型應用。一個地區的產業分工是由地理位置、市場規模和體制政策等決定的,從產業技術來看,要保障產業鏈關鍵環節技術自主可控,從樣品、產品到商品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有自主可控的技術支撐;從供應鏈體系來看,供應鏈要擁有靈活、高效的特點,具有較強的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從產業控制力來看,領先企業和機構要有較強的垂直整合能力,能在鄰近空間甚至全球范圍內配置創新資源;從要素支撐來看,產業鏈要和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價值鏈、人才鏈、政策鏈等深度融合,提供系統有效的支撐。以上海為例,若想建設成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加速科技成果涌現并讓其持續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創新鏈指從創意產生到形成科技成果進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完整鏈條。針對創新鏈不同階段的規律特征和主要任務,需要提高所有環節的創新要素供給質量,優化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促進不同階段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接續轉換,消除科技創新及治理過程中的“孤島現象”。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旨在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移轉化并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業鏈指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各生產部門的完整鏈條。消費需求、市場、生產質量與產業生命周期、產業上下游組織關系、產業配套性等是決定產業鏈形成與變化的決定性因素。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可推動創新鏈高效服務產業鏈,增強產業鏈的安全性和競爭力,并最終起到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作用。強鏈補鏈固鏈,既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微創新企業,又要有“頂天立地”的創新領軍企業。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的基礎是打好關鍵技術攻堅戰,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的基礎是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暢通設計、研發、服務與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及產業、教育、人才、金融體系,確保供應鏈產業鏈安全。
要著眼于優化要素結構、企業結構和產業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微觀層面企業競爭力與積極性,實現中觀層面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完備性,實現宏觀層面經濟體系現代化與協調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動態平衡、迭代升級。以上海為例,雖然當前上海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報告2020》創新集群排名中位居第9位,在德科集團《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2020》城市排名中位居第32位,表現突出,但若能進一步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將在創新策源功能上起到更好的帶頭作用。
更好發揮龍頭輻射帶動作用
當前,上海基礎科學的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取得顯著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初具規模,重大創新項目實施初顯成效,科研隊伍質量顯著提升,一流學科建設穩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若要最大程度地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人才隊伍的活力仍需進一步激發;基礎研究的動力仍需進一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開放協同的潛力仍需進一步挖掘。
當前,浦東和上海需按照“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定位要求,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更好地發揮龍頭輻射帶動作用。現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是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創新高地,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數字轉型、綠色發展,塑造發展新優勢。
二是積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科技創新供給支撐引領能力,解決關鍵領域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存在的斷點、堵點和梗阻。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注重新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三是營造優質的軟硬環境。注重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極具吸引力的軟環境,提供充足的風險資本支持,保障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培育雙創人才,打造良好雙創生態。
四是積極推動創新集群發展。發展專業聯結組織,促進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深度融合,促進知識集群向創新集群延伸,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拓展,提升區域創新創業活力、競爭力及國際分工地位。
五是發揮好政府引導作用。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提供多元化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提升自貿區、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經開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雙創示范基地等各類區域的創新治理及服務能力,激勵原生科創企業做大做強,促進上海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