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高新區新擴區:規劃升級、產業重塑,打造中部科創高地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18 點擊:次
鄭州高新區作為河南省首個國家級高新區,歷經30余年發展,已成為全省科技創新核心引擎,2024年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居第21位。然而,隨著瞪羚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創新主體快速集聚(2023年累計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794家,占全省30%以上),原有99平方公里的土地資源已難以承載產業擴張需求,產業用地占比不足5%的困境凸顯。
在此背景下,2023年鄭州啟動“開發區擴區增容”改革,高新區與滎陽市簽訂合作協議,將廣武鎮、高村鄉全域272.5平方公里納入擴區范圍 。
擴區規劃:面積增長2.75倍,構建“科學城”新格局
空間擴容:鄭州高新區通過與滎陽市廣武鎮、高村鄉合作,將面積從99平方公里擴展至371.5平方公里,增幅達2.75倍,有效解決了原有產業用地不足的瓶頸問題。科學城片區作為起步區,規劃面積61.64平方公里,涵蓋智能制造、科研教育等核心功能。
管理機制創新:采用“管委會+公司”模式,成立科學城管委會(籌)、科學城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及科學城投資開發集團,統籌經濟管理、社會服務和開發運營,實現權責明晰的高效管理。
基礎設施布局:2025年計劃推進南北向貫通道路3條、東西向道路1條,打破與鄭州市區的交通瓶頸;同時啟動智能制造綜合開發首開區、污水處理廠、河南工業大學智能工程學院等重點項目,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管理機制:從“權責交叉”到“全面賦權”
合作共建區采用“管委會+公司”模式,成立科學城管委會(籌)、科學城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及科學城投資開發集團,分別負責經濟管理、社會事務和市場化開發 。2024年9月,高新區通過函件協調獲滎陽市授權,實現對科學城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全面管理,標志著權責關系進一步理順。
創新亮點:市級經濟權限下放,高新區在擴區內行使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及縣級社會管理權限,涵蓋項目審批、土地規劃等關鍵領域。
人事薪酬改革:自主設置機構,推行“以崗定薪”激勵機制,吸引專業化人才。
“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實現“拿地即開工”,項目審批時限壓縮60%。
產業定位:聚焦“高”“新”,強化四大主導產業
超硬材料產業集群:作為全國超硬材料產業核心區,鄭州高新區超硬材料及其制品占全國總量的60%,擁有企業約2000家,2024年產值預計突破300億元。未來將向功能性金剛石、培育鉆石等高端領域延伸,打造國際超硬材料創新中樞。
智能傳感器產業高地:集聚全省80%的傳感器企業,產值突破200億元,龍頭企業漢威科技主導的產業鏈涵蓋材料、器件制造到應用終端。高新區規劃建設“智能傳感谷”,推動形成“一谷多園”空間布局,目標是建成全國智能傳感器創新高地。
數字經濟與算力基礎設施:依托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三大運營商數據中心,以及360中原智算中心等項目,打造“算力之城”。鄭慶哈城市算力網實驗場建設加速推進,為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產業提供算力支撐。
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新能源、氫能、類腦智能等未來產業,培育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新賽道。2023年獲批超硬材料和智能傳感器兩大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進一步鞏固產業優勢。
發展目標:建設千億級一流科技園區
經濟能級躍升:2025年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30億元,GDP增速保持高位增長,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持續提升。
創新生態構建:強化“鏈主”企業引領作用,支持漢威科技等龍頭企業擴鏈延鏈;新增國家級孵化載體、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推動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36億元,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
產城融合示范:通過科學城片區開發,推動智能制造、高等教育與城市功能深度融合。規劃建設青年特色商業街區,吸引高校師生和科技人才,形成“創新+消費+生活”一體化生態。
中國開發區協會河南聯絡處主任李保平認為,鄭州高新區—滎陽合作共建區的探索,不僅是空間拓展的“量變”,更是治理模式與產業生態的“質變”。其“管委會+公司”機制、全域賦權改革及產城融合路徑,為全國開發區擴容提供了“鄭州樣本”。然而,要在跨區協同、要素配置、生態約束中尋求平衡,仍需持續創新。未來,科學城能否成為中原崛起的“新引擎”,取決于制度紅利釋放的深度與產業創新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