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芯片的供給能力近來備受關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預測顯示,芯片短缺對2021年一季度的汽車生產會造成很大影響,預計還會蔓延至第二季度。針對該問題,國家層面密集出臺政策。日前,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和裝備工業一司舉辦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專題研討會,并發布了《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支持企業持續提升芯片供給能力,加強供應鏈建設。3月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工信部提出了芯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政策。這無疑為芯片行業發展打上一劑“強心針”,與此同時,半導體行業的春天也將來臨。
“芯荒”問題愈演愈烈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芯片缺貨已成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主旋律。
在汽車領域
據伯恩斯坦咨詢的預計,2021年全球范圍內的汽車芯片短缺將造成200萬至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損失,相當于近十年以來全球汽車年產量的近5%。在國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日前表示,2021年1月份,我國汽車產量受芯片短缺的影響顯現。根據數據,2021年1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8.8萬輛和250.3萬輛,同比大幅增長,但環比產量降幅較大。在多個影響因素中,芯片是最重要的影響之一。
事實上,不僅是汽車領域,在手機、消費電子等領域,芯片也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一是受疫情影響,不少芯片廠因疫情減產,另外疫情也加速了信息化建設,加大了電子元器件的需求;二是5G商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物聯網等科技領域對于芯片的需求將與日俱增。這些原因都在加速造成“一芯難求”的局面。
政策利好芯片產業發展
在缺芯問題的背后,凸顯的是我國芯片領域的短板。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芯片自給率不足30%,尤其是高端芯片,自給率僅達到了5%,每年都要花費萬億外匯儲備進口芯片。隨著5G等領先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強芯自救迫在眉睫。
自去年開始,國家層面在政策方面已明顯提速。2020年8月,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到中國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今年2月7日,發改委就《關于印發享受稅收優惠的集成電路企業或項目、軟件企業清單制定有關要求的通知》公開征求意見。2月26日,針對汽車芯片供應緊張問題,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和裝備工業一司舉辦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專題研討會,并發布《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利好供應鏈建設。
與此同時,國內芯片企業投融資動作更是不斷。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1月,獲得融資的國內半導體及相關企業就達到了47家,融資金額超125億元。
在技術方面
華為、中芯國際等眾多企業在芯片領域均進行了一系列戰略布局。據了解,中芯國際有望于2021年推出N+2,面向高性能應用領域。近日中芯國際方面還表示,目前已花費12億美元,從荷蘭ASML購買生產晶圓的設備。
產業鏈發展需通力合作
眾所周知,自國內高端芯片遭遇技術“卡脖子”問題,國內芯片行業迎來艱巨挑戰。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在全球芯片短缺狀況加劇的大背景下,產業鏈上游企業的發展環境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轉,國產芯片的攻關速度也會隨之加快。但從更長遠來看,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才是真正的王牌,而打通產業鏈則是關鍵支撐。
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日前表示,芯片涉及的基礎問題較多,包括材料、工藝、設備等較長的產業鏈。只有把基礎打扎實了,芯片產業才能不斷創新和發展。
中信證券電子組首席分析師徐濤也表示,提升我國高端芯片的話語權,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合力。中國要發展高端芯片,不只是芯片設計一個環節,還包括制造、封測、設備及材料環節,以及芯片輔助設計工具(EDA)軟件。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發布了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全面優化完善高質量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產業的有關環境。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對于芯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工信部部長肖亞慶指出,一是加大企業減稅力度。二是在基礎方面進一步加強提升。這將使得芯片企業受益,同時也將加速供應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