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榮列2025中國省級開發區發展潛力百強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19 點擊:次
《報告》指出,“十四五”以來,省級經濟開發區作為區域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要素集聚與輻射帶動效應持續增強,對縣域、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愈發凸顯,呈現五大轉型特征。
一是產業集群能級躍升,形成千億級產業矩陣。省級開發區通過精準招商和產業鏈整合,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江蘇溧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搶抓動力電池產業風口,從零起步建成全國縣域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集聚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龍頭企業,2025年動力電池產能占全國1/6,帶動新能源整車項目落地,形成“電池-電機-電控-整車”全產業鏈。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托京東方、維信諾等企業,建成全球最大的顯示面板生產基地,2024年新型顯示產業產值預計將達1500億元。
二是創新驅動成效顯著,構建高能級科創生態。省級開發區通過引育創新平臺和企業,大幅提升了自主創新能力。江蘇省南京徐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新藥苗圃”,集聚先聲藥業、柯菲平生物等企業,建成百家匯創新藥物孵化平臺,累計孵化3家海外上市企業。順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美的洗碗機工廠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場地不變、人員減半、產能翻倍”,帶動供應鏈上下游180余家中小企業協同轉型,獲評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成都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聯合西南交通大學建設軌道交通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出時速600公里磁浮列車,相關技術應用于長三角、成渝等高鐵網絡。
三是綠色發展縱深推進,探索低碳轉型路徑。省級開發區以循環化改造和清潔能源替代為抓手,打造綠色產業標桿。浙江乍浦經濟開發區(嘉興港區)構建“副產氫-氫能交通-化工原料”閉環,利用化工企業副產氫年產10萬噸,投運80輛氫能重卡和2條氫能公交線路,年減碳6000噸以上。浙江樂清經濟開發區建成智慧水務系統,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下降12.85%,廢水排放量下降13.76%。
四是區域協同深化,拓展開放合作空間。省級開發區通過“飛地經濟”、國際合作產業園等模式,強化跨區域資源整合。浙江南潯經濟開發區與上海青浦工業園區共建長三角綠色智能制造協同創新基地,聚焦智能家居、新能源裝備,2025年目標產值突破500億元。沈陽-歐盟經濟開發區作為東北地區重要的對外開放平臺,“十四五”期間加強了與歐盟國家的經貿合作,引進了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區域對外開放的橋頭堡。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打通“中歐班列+跨境電貿”雙通道,2024年進出口額破4000億元,占重慶市外貿總量35%。
五是產城融合提速,綜合承載能力增強。開發區統籌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園區。常州經濟開發區實施衛生文體強區三年行動,新建三甲醫院1所、中小學5所,引入南師大附屬學校等優質資源,常住人口從2020年的35萬增至2024年的48萬,城鎮化率提升至78%。
《報告》強調,“十四五”期間,國家對開發區實行動態管理,部分開發區由于在產業集群培育、創新能力提升、開放合作引領等方面表現亮眼,順利晉升為國家級開發區。全國共有17個省級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開區、4個省級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高新區。
《報告》指出,“十五五”時期,省級開發區需以創新驅動重塑產業競爭力為引擎,以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活力為基石,以綠色集約筑牢生態底線為約束,以開放協同拓展空間為突破,通過“技術突破—集群升級—要素優化—制度接軌”四維聯動,全面支撐縣域和市轄區現代化建設。
以創新驅動激活雙循環節點功能
《報告》認為,“十五五”時期,開發區應強化新質生產力培育,錨定創新驅動、數字轉型、綠色低碳、安全韌性四大方向,聚焦新能源、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創新中心,推動“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
深入實施鏈長制,通過“鏈長制+鏈主企業”模式構建集群生態,引導各開發區錨定1至2個主導產業精準延鏈補鏈,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群。深入實施數字賦能工程,推進智能制造升級與數據要素市場化試點。同時,構建綠色低碳發展范式,發展新能源、循環經濟等產業,并推行“零碳園區”改造。
《報告》指出,“十五五”時期,開發區需以系統性合作開放政策為引領,強化雙循環節點功能。主動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跨省域產業鏈分工機制,通過產業轉移與承接平臺推動產業梯度布局。協調跨區域產業鏈布局,破除行政壁壘,促進要素跨區高效流動。整合低效園區資源,依托高水平開發主體打造品牌化合作園區,形成“核心節點+輻射網絡”的區域協作體系。
不僅如此,開發區還可以復制自貿試驗區改革經驗,推行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試點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聯合打造高能級合作平臺,對內對接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共享政策紅利;對外拓展“一帶一路”合作節點,鼓勵企業共建海外倉、合作園區,完善國際多式聯運體系,強化與東盟、日韓的產業鏈供應鏈協作。
標桿園區展現轉型實效
為客觀評估開發區發展水平,引導資源高效配置,《報告》構建了包含“綜合實力、區域活力、創新創業、開放協作、四化轉型”五大維度的評價體系,涵蓋地區生產總值、R&D經費投入強度、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單位土地GDP產出強度等18項核心指標。構建了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為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報告繼續堅持將“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或園區總收入超過300億元”作為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的門檻條件。依據各園區的綜合得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得分居前100位的即為“2025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如下表。
最后,報告根據上述指標體系,結合區域發展實際,遴選了各省份發展勢頭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省級開發區,發布了“2025中國省級開發區發展潛力百強”,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