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的未來發展前景探討:新興產業的崛起與展望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21 點擊:次
低空經濟的崛起,本質上是政策驅動的結果。自 2021 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首次將其納入國家戰略以來,政策體系持續完善。2023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 年與2025年連續兩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打造 “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具體要求。這一系列頂層設計為低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調。
在地方層面,政策落地速度顯著加快。截至 2025 年,全國已有近 30 個省份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北京、上海等 15 個城市與企業共建低空經濟生態圈,計劃到 2025 年推出上百個示范項目。湖南、海南、安徽等地率先實現 120 米以下 W 空域全境開放,飛行審批流程大幅簡化,為無人機物流、空中交通等場景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地方產業基金的設立(如蘇州計劃到 2026 年產業規模達 600 億元)和低空經濟示范區的建設(如深圳、合肥等地),形成了 “中央統籌 + 地方創新” 的發展格局。低空經濟行業正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未來有望在空域管理、產業規模、技術創新、應用場景等方面展現出諸多趨勢。
空域管理更加靈活開放:千米以下空域有望在未來兩年內逐步下放到地級城市,低空飛行進入常態化后,可能無需審批,只需按照準入條件和規劃航線運行即可。同時,空域劃分將進一步細化,明確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的專用空域,有利于低空經濟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將從單點突破轉向多元發展,正從傳統通航服務向 “無人機 +”“低空 +” 融合業態跨越,農業、物流、文旅、應急等場景的深度開發,將重構產業價值鏈條。例如在農業領域用于植保,在物流領域實現貨物運輸,在文旅領域開展空中觀光等。
基礎設施標準化加強:當前各地規劃建設的空中交通指揮平臺等基礎設施,因缺乏統一標準可能造成浪費和無法互聯互通等問題。未來將加快全國低空交通一張網的標準制定,推動其建設,確保基礎設施能夠滿足低空飛行常態化需求,實現互聯互通。
市場競爭加劇: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進入該領域,市場競爭將日益激烈。尤其是無人機領域,在迎來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優勝劣汰不可避免,企業需要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以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發展區域更加均衡:低空經濟發展版圖將從東部向全域、城市向鄉村延伸。當前雖然廣東、山東等東部地區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較多,但西部地區也在加速發展,如重慶上半年低空飛行時長和架次大幅增長,無人機在交通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正重塑物流生態,未來全國范圍內低空經濟將實現更均衡的發展。
市場爆發:萬億級產業集群加速成型
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低空經濟的市場潛力正在快速釋放。據工信部賽迪顧問測算,2024 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預計超過 6700 億元,樂觀預計到 2026 年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2035 年或達到 3.5 萬億元。中國民用航空局預估 2025 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 1.5 萬億元,低空經濟對 GDP 的貢獻度有望保持上升趨勢。
傳統市場:通用航空與無人機在工農業領域的應用持續深化。農業植保無人機滲透率已超 60%,農藥使用效率提升 90%;電力巡檢無人機覆蓋全國 80% 的縣域,運維成本降低 50%。2023 年農林植保、電力巡檢等傳統通航作業貢獻了低空經濟 40% 的市場份額。
新興市場:低空經濟正在向應急救援、城市管理、文旅消費等領域滲透。醫療救護無人機可將危重病人轉運時間縮短至 30 分鐘以內,無人機配送在山區、海島等場景實現 “最后一公里” 突破。文旅領域,低空觀光項目已普及至 4A 級以上景區,2024 年《中國低空文旅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相關市場規模同比增長 65%。
全球市場格局中,中國占據重要地位。NASA 預測,到 2030 年全球低空經濟規模將達 9 萬億美元,中國及亞太地區占 55%,其中中國占比 77%。這一優勢源于中國在無人機制造(全球市場份額超 70%)、5G 通信(300 多個城市啟動 5G-A 部署)等領域的技術積累。
技術突破:構建低空經濟的底層邏輯
技術創新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我國在無人機、5G-A、氫動力等領域的突破,正在重塑產業生態:
無人機技術:自主導航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多傳感器融合(GPS、IMU、激光雷達)與深度學習算法的結合,使無人機在復雜環境中實現厘米級定位與動態避障。例如,中國移動在浙江舟山部署的 5G-A 通感一體基站,通過大張角天線與 AI 算法,實現了百公里級跨海航線的實時監控與路徑優化。
通信與空管:5G-A 技術為低空經濟提供 “數字底座”。浙江舟山至上海的 100 公里跨海航線,依托 5G-A 網絡實現了無人機高度、位置、軌跡的精準感知,使海鮮運輸時間從傳統海運的 12 小時縮短至 1 小時。同時,北斗網格碼與低空伏羲圖 iWhereSky1.0 的應用,構建了全國統一的低空立體交通管理系統,為飛行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
能源與材料:氫動力無人機成為新方向。氫航科技研發的 “氫旋 4 號” 無人機,在 - 20℃低溫環境下續航超 3 小時,完成了電網巡檢、海上監測等任務。其氫燃料電池電堆已通過 CNAS 認證,適航認證工作正在推進。此外,復合材料的應用使無人機重量降低 40%,載荷提升 30%。
挑戰與對策: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路徑。盡管前景廣闊,低空經濟仍面臨多重挑戰:
空域管理:軍地民協同效率不足,飛行審批周期較長。湖南、海南等地試點 “一站式” 空域申請平臺,但全國性空管體系尚未形成。
基礎設施:通用機場數量不足(截止到2025年1月全國僅 475個),垂直起降場(Vertiport)建設滯后。深圳、合肥等示范區計劃到 2025 年建成超 5000 個起降場,推動 “低空交通網” 成型。
適航認證: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新型航空器的適航標準尚未完善。億航、小鵬匯天等企業通過 “試點認證” 模式,在深圳、廣州開通 “空中出租車” 示范線,票價逐步逼近高端網約車水平。
安全與監管:無人機 “黑飛” 問題頻發。雷達、頻譜、光電融合的監管技術正在推廣,如南京鼓樓區搭建的低空應急中心,通過 AI 識別與反制設備實現全域監控。
未來展望:從概念驗證到價值創造。展望未來,低空經濟將呈現三大趨勢:
產業生態重構:跨界融合加速,車企(吉利、廣汽)、互聯網巨頭(騰訊、字節)通過投資或自研切入 eVTOL 領域。供應鏈本土化進程加快,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突破 80%,成本較 2023 年下降 30%-40%。
應用場景深化:城市空中交通(UAM)進入常態化運營,重點城市群將形成 15 分鐘低空交通圈,與高鐵、高速公路互補。農業、物流等領域的無人機應用將從 “替代人力” 轉向 “數據驅動”,例如通過衛星遙感與無人機巡檢結合,實現農田精準施肥。
國際競爭加劇:中國在無人機制造、5G-A 通信等領域的技術輸出,推動 “中國方案” 成為全球標準。中匈(無錫)低空經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的成立,以及中國低空經濟國際合作聯盟覆蓋百國的分會網絡建設,標志著中國正從 “跟隨者” 向 “引領者” 轉變。
低空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勝利,更是經濟結構轉型的縮影。當無人機在城市上空穿梭,當 eVTOL 成為新的通勤方式,當氫能動力突破續航瓶頸,我們正在見證一場由低空經濟引領的產業革命。這場革命將重塑生產生活方式,為經濟增長注入新質生產力,最終構建起 “天空地一體化” 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政策、市場、技術的三重驅動下,低空經濟的未來,值得期待。